“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古人多是回乡祭祖,今人来说一方面是祭奠逝去的亲人,另一方面也是短暂的放松假期。缅怀先祖上坟烧纸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中国人的“敬祖”精神源远流长。其实祭祖也绝非“中国特色”,世界各地也有自己的祭祖文化,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东临日本:盂兰盆节
在日本最著名的传统民间节日当属盂兰盆节,它是一种佛教仪式,通过供奉正在经受地狱之苦的人的功德来救助的仪式,和对祖先们的养育之情表示感谢的先祖崇拜为一体。这一节日定于农历七月十五,事实上就是中国的中元节,前者为这一节日的佛教称呼,后者是道教称谓。
在日本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工作的人很多,所以利用这个时段回老家团聚。一面祭奠先祖一面和家人团聚。虽然这一天没有被定为全国的法定节假日,但大多数公司在制定全年假期时,都会把这一节日因素考虑进去,安排员工的假期,短则3天,长则10天。
到节日期间,日本的各大城市与春节时期的北京、上海相仿,偌大的东京、大阪城不再忙碌,地铁空空荡荡,人们纷纷回乡祭祖。在农村,室外墓地往往在住宅附近,家中也大多设有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以此祭奠祖先。
东临:韩国寒食节
提到寒食节,中韩两国对起源有争议,但据文献记载,韩国人过这个节日起步也十分早。其实起源中国,在韩国高句丽时代,便有大臣回乡扫墓、禁止在寒食行刑等措施。而到了朝鲜时代,寒食节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而咱们国家自唐朝开始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国人就比较忽略它的存在。而在韩国它与春节、端午和中秋并称为韩国的四大传统节日。韩国人将这一天作为拜祭祖先、追思先人的日子。
到了现代,不少韩国人会在这一天到墓园追思、清扫,还会给旧坟植上新的草皮,称为“改莎草”。也有一些家庭仍然保留了祭祀和吃寒食的传统,孩子们则在这天进行踢毽子、荡秋千等传统游戏,重新体验当年的传统风俗。
欧洲远郊:德国万灵节
在德国等欧洲天主教国家,通常以11月2日作为万灵节,即万圣节的次日。公元11世纪,克吕尼主教奥狄洛建立这一节日,13世纪后,流传开来,成为普遍的节日。节日当天,许多德国人会到墓园祭奠逝者。
关于万灵节,德国人有一些特别的风俗,比如人们把“圣水”撒在墓上,不单是为逝者祝福,而更是为了减轻他们在炎热的地狱中的痛苦。人们把食物放在墓前(比如面包,葡萄酒,豆),点燃蜡烛。但不允许在自杀死亡者墓上点蜡烛,因为那将使他们的子女后代也成为自杀者。
不仅在墓地,人们在家里也为逝者服务:把食物和饮料(牛奶,水等)供在桌子上。德国摩塞尔河谷地区的人们在万灵节晚上要吃燕麦粥,说法是:吃掉几个谷粒,就从炼狱中救出了几个灵魂。为了使炼狱中的人凉快一些,人们把面粉撒在火上。炉火要日夜不停地烧着,可以让那些遭受“冷罚”的灵魂取暖;屋里要点上很多蜡烛,灯光通明,表示活着的人维护逝者的安宁。
和前一天万圣夜的嬉笑打闹十分不同,万圣节和万灵节之间的夜晚,人们宅居在家,街上人烟稀少,因为他们相信这时街上到处飘荡着鬼魂和魔鬼。
南美洲远邦:墨西哥亡灵节
去年一部《寻梦环游记》让我们认识了墨西哥的亡灵节。每年从10月31日起,墨西哥举国欢度“亡灵节”(也叫“死人节”“Death Day”)。11月1日是墨西哥的“幼灵节”——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是“成灵节”——祭奠死去的成年人,这两天通称为“鬼节”。和通常意义上悲桑哀思的情绪不同,人们祭奠亡灵,却绝无悲哀,甚至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意在与死去的亲人一起欢度节日。在古印第安人的哲学里,他们欢欣鼓舞地庆祝生命周期的完成,一年一度迎接生者与死者的团聚。
责任编辑: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