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不要在家先教孩子拼音?”“我该不该给孩子报一个幼小衔接班呢?”……这样的疑问,是许多幼儿园大班孩子家长都有过的。每位家长都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这起跑线也越来越靠前,同时,一年级孩子对新环境能否适应也让家长备感焦虑。幼小衔接,已经成为许多年轻家长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在临沂市兰山区区直第二幼儿园,一场名为“我和小学有个约会”的活动,让不少家长对幼小衔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和小学有个约会”
“上课!”
“老师好!”
对于大多数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这样规规矩矩的上课流程是第一次见到,在感到新奇之外,也会有一些不知所措。10月28日下午,兰山区区直第二幼儿园沂河园大一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沂河实验学校。在参观完学校教学楼、操场、教室后,孩子们兵分三路体验了三堂不同的一年级课程。
虽然相比在幼儿园,这里的教室多了许多规矩,老师讲的内容也不太容易理解,但幼儿园的孩子们还是能乖巧地坐在哥哥姐姐们身旁,坚持上课。让老师们感到欣喜的是,孩子们的适应程度比预想的要好得多,音乐、语文、数学这些陌生的小学课程都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来,我们大家一起站起来。”音乐课上的一年级老师让同学们起立唱歌时,幼儿园的孩子还是会有些不知所措,但在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认可后,便渐渐融入到课堂当中。
“像这样的活动,只是我们幼小衔接工作的一部分。”兰山区区直第二幼儿园沂河园执行园长沈洋表示,不管是从规则意识的建立还是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孩子们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整个幼小衔接的工作是贯穿于整个幼儿园生活当中的。“来到小学,是为了让明年升小学的大班孩子们提前感受、体验一下小学和幼儿园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体验过后孩子们的感受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孩子已经注意到了小学有上课铃声、课堂时间长。对此,沈洋表示,幼儿园在剩下的半年多时间中,也会慢慢为孩子们设置上课铃声、适当增加活动时间。幼儿园和小学是完全不同的学习模式,孩子们不可能一下子就从获取直接经验的模式转变到接受间接经验教学方式。幼小衔接一定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幼小衔接 离不开家校共育
在这一次的活动中,部分家长作为代表全程参与。“本来是想让家长们尽可能多地参与进来,但由于疫情管理的原因,只能选几位家长来。”在幼儿园老师们看来,家校共育是幼小衔接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此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规范了幼儿园为孩子们升入小学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其中主要以培养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为主。“孩子们在幼儿园阶段提前进行知识灌输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符合孩子们脑力发育规律,强行学习无异于揠苗助长。”
不过,有时候部分家长对这样的教育理念难以全面认同,在此次活动后的座谈会中,也有家长提出了疑问,是否需要在升入小学的假期为孩子打一打基础。幼儿园所提倡的“去小学化”或许是家长们焦虑的最大源头,担心自己的孩子不提前学习知识会在升入小学后难以跟上其他孩子的步伐。
其实,这和此前小学的评价方式脱不开干系。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果性评价几乎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全部,最终的一纸分数成了家长们最为关注的部分。“不过,在‘双减’政策实行后,一二年级不再进行纸笔考试,没有了分数的压力,让孩子在升入小学前就开始学习知识的家长也会相对减少。”沂河实验学校教务主任臧聚军说,这项政策为孩子减轻了压力,也让家长减少了焦虑,不管是对于幼儿园的去小学化教学理念还是小学的零基础教学理念,都更容易接受。
一些亲身体验活动的家长代表表示,在看过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听过老师们传输的教育理念后,减轻了孩子升学前的焦虑情绪。“我们去小学化,坚持零基础但不是零准备,我们将习惯养成贯穿在一日生活之中,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们的各项能力。所以家长代表也是我们幼小衔接的宣传员,他们也需要把我们的这些教学理念向别的家长普及才行。”兰山区区直第二幼儿园教师王亮亮说。
能力培养 是幼儿园教育的关键
今年暑假,一位考上复旦大学医学院的考生家长在采访中曾对记者说,自己几乎不用督促孩子学习,全靠她对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而这样优秀的品质,就是从幼儿园开始形成的。
这位家长这样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幼儿园老师们的认同。“孩子幼儿园时期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受用终生的。幼儿园秉承自由、放手、乐学、乐玩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做自己的小主人,在生活上做力所能及的事,在游戏活动中主动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在为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能力做准备,也是幼小衔接的一部分。”王亮亮说。
“我的大女儿上了小学后,几乎没有什么不适应,学习也不需要我操心。”谈起能力培养,家长何女士非常有发言权。同样在兰山区区直第二幼儿园毕业的女儿,现在已经上三年级了,而幼儿园时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她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十分从容。同时,何女士就是一位并不赞成让孩子提前上幼小衔接班学习小学知识的家长。在她看来,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而让幼儿园老师们欣喜的是,秉承这样理念的家长开始越来越多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