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位于沂南县西北部的岸堤镇,坐落在汶河北岸原岸堤南庙。沿着古朴的台阶逐级而上,迎面就是用青石砖砌成的大门,大门边上是一棵参天的大槐树,除了“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校牌,左右分别还有“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最后胜利”的口号——近日,记者来到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听工作人员讲述干校过去的风风雨雨……
以延安抗大为榜样兴办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1939年12月改称中共山东分局)遵照党中央关于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将工作重心放在沂蒙山区。当时,山东的抗日队伍刚刚建立,在省委书记郭洪涛同志的倡导下,1938年6月,省委决定以延安抗大为榜样办一个培养干部的学校——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干校隶属中共山东省委和八路军山东纵队领导,山东省委宣传部长孙陶林同志兼任校长,徐源泉同志任政治处主任。机构设置除校部外,下设政治处、教育处、总务处等。学员来自整个山东及苏北、豫北、皖北,一部分是从各部队抽调来的排、连、营级干部,一部分是地方上的同志,还有一部分是刚参加革命的学生。学校带领学员始终认真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办学方针,“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指导思想,是山东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抗大”式的干部学校。
1938年6月初,学员在新泰南鲍庄集中,下旬在蒙阴第四区大庄正式开学。7月下旬,干校随省委机关移驻沂南岸堤。8月13日,干校第一期学员提前毕业。8月底,干校第二期开学。干校成立一年多,共举办了5期,每期学员700人左右。先后培养了3000多名学员,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的干部,为山东乃至华北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输送了大批的革命干部,成为开辟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组织抗日武装的有生力量。学员毕业后,由山东分局统一分配工作。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共中央为了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决定以陕北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一部分、陕北公学和安吴堡青训班组建抗大一分校,挺进敌后就地培养干部。1939年冬,近4000名干部和学员由晋东南挺进到山东沂蒙山区。1940年1月到达沂南岸堤。1940年3月孙祖战斗结束后,随着抗大一分校在山东安营扎寨,抗日干部军政学校并入抗大一分校,编为其第五大队,开始了新的历史。从此,编入抗大一分校之后,抗日军政干部学校誉满苏鲁豫皖边区,岸堤这个偏僻的山区小镇也随着干校一起声名远播。
老一辈革命家徐向前、罗荣桓、朱瑞、黎玉、郭洪涛等都曾在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指导革命工作、组织开展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罗荣桓率八路军山东主力部队挺进东北,抗大一分校亦随之行动。1946年2月,延安的抗大总校挺进东北改名为东北军政大学,抗大一分校即编为该校第三大队。抗大一分校在沂蒙山区辗转6年,培养了1.4万多名党政军领导骨干。
回忆——一边学习一边训练
张百川是干校的首期学员。对当年在干校学习、战斗的生活情景,张百川历历在目、记忆犹新。50多年后,由张百川撰写的《红色摇篮》,生动记录了当年干校开学时的情形:
1938年初夏的一天,我告别了领导和战友,背着背包,由沂水县袁家城子出发,日夜兼程,来到了省委驻地——莱芜城南的一个山庄。
当时的省委和干校校部都住在农家院里。我来到学校,接待我的是省委书记郭洪涛同志的爱人史秀云。她看过介绍信后,就拿出一张表来让我填写,填完表,给我安排了食宿,从此,我便开始了干校生活。
那时,我们既没有地盘又没有政权,为了免遭敌人的袭击和敌机的轰炸,部队需要经常转移。就是在流动性很大的情况下,干校也严格执行着学习和生活制度。每到一地,就先帮助群众挑水、扫院子,然后再安排自己的住处。早晨,全副武装地跑步、出操,饭后上政治课,操练军事技术,晚上,进行点名,表彰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我们这期学员,大多数是工农出身,文化水平较低,学习任务虽然相当艰巨,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学好军事技术,提高政治水平,苦练杀敌本领,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作出自己的贡献。
干校的军事训练项目,头一条就是紧急集合和夜行军,要求哨声一响,就要在三分钟以内全副武装集合起来。有的学员很不适应,我们这些从部队里来学习的同志就主动帮助他们苦练,让他们用毛巾捂上眼,摸黑练习打背包、扎绑带,终于渡过了这一关。
1938年8月3日夜,部队开始向北挺进,行至八里沟时已是夜半时分。指挥部传来“原地休息”的命令。正当大家背靠着背打盹的时候,突然枪声大作,周围山头上地主民团冲杀下来。保卫省委机关的四支队二团冲入伏击圈,杀出一条血路,把省委机关和干校引出了重围。
省委和干校突出包围圈后,继续前进。由于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大家都精疲力尽了,连牲口都饿得不想抬腿,走几步就想趴下。驮迫击炮的骡子要是一趴下就麻烦了,我们只好派几个人推着它走。一路上,部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虽然大家肚子饿得难受,但没人拿老百姓一口干粮、一粒粮食、一棵蔬菜。
现况——政府出资多次整修旧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向前元帅曾为抗日干部军政学校题词:为抗日战争培养骨干力量,对革命作出了贡献;郭洪涛同志曾为抗日干部军政学校题词:岸堤军政干部学校培养大批优秀领导干部,对创建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历史载入《中共山东党史大事记》、《忆沂蒙》、《沂蒙烽火》、《沂蒙抗日战争史》、《烽火育英才——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建校五十周年专辑》等史志书籍中,入展中共山东省委党史陈列馆、沂蒙精神展等大型展览。2005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山东革命文化丛书》中,专门编著出版了独立一册的《革命干部的摇篮——岸堤干校》。
近年来,为弘扬红色革命传统,发扬抗大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沂南县委、县政府,岸堤镇党委、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对学校进行了修葺。特别是2005年以来,岸堤镇党委、政府先后投资300余万元拓宽修建了沿河路,投资150余万元建设了2处文化广场,投资30万元对抗日军政干部学校院墙、房屋进行了整修。
临报融媒记者江岩
责任编辑:范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