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临沂>临沂新闻>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丨兰陵县太子堂村的小康路


一个集体经济薄弱,增收渠道单一,曾被市委确定为“后进班子集中攻坚村”的村庄,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是如何实现集体收入20余万元、集体账户余额30余万元,村民和谐幸福的华丽转身的呢?我们一起看一看太子堂村是如何走上小康路的。 


太子堂村位于兰陵县新兴镇驻地东部,这个始建于北宋中叶的村庄是新兴镇第一大村,在兰陵也数得着,全村共有3537人,耕地4200余亩。但这第一大村也因历史遗留原因成为镇党委政府的“心头病”。

2021年4月,在上海从事物流生意的胡浩然,作为“归雁”人才当选为太子堂村新一任党支部书记。“上任之时,村集体负债9万6(千元),因为上届村委欠款,上任三个月就被起诉两次。”眼前这个肤色黝黑、精明利落的沂蒙汉子,颇有无奈的说。

“要想改变,就得立足实际,深入‘把脉问诊’、了解‘病灶’,排查出自己的短板弱项,对症下药。”胡浩然说到。建强战斗堡垒,统一思想认识。要发展,首先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太子堂村内部矛盾突出且由来已久,集体经济发展缺少内生动力。  


胡浩然带领一班人从解决内部矛盾入手,村委干部积极与镇党委联系,对信访人的诉求及时向镇党委反馈,镇党委派驻工作专班到现场办公,利用座谈走访、现场问询的方式对信访人反映的问题,逐一调查落实,对调查结果及时进行反馈,信访矛盾得到化解。由于狠抓班子建设,慢慢形成了发展合力,为村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深入推进“讲故事、学理论”活动,成立“讲故事、学理论”乡村夜校,与新任村支两委成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里学习推进工作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发挥乡贤评事会的作用,由该村11名“大老知”组成,对村内矛盾纠纷进行调处、监督村干部言行,同时可以为村庄发展上建言献策、监督村干部言行。村委及评事会成员认真梳理、统筹研究分析村内矛盾纠纷难点,拿出化解措施,不断促进村内和谐稳定。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幸福指数。为了改善村庄生产环境,村“两委”干部积极向上级申请资金帮扶,投资8万元在村庄显要位置安装宣传显示屏,对村庄公开栏加宽、加长进行提档升级;对村内两条共1200米长的道路进行修整完善,在村内铺设70余米的排水管;投资18万元在全村安装太阳能路灯242盏;投入54万元修建2条4500平方米生产路;投入3万整修村南生产路、断头路1100米;投资7万元修缮村内桥梁1处;投入8万元规范提升党群服务中心;积极争取企业帮扶2万元对防洪排涝渠沟进行修缮;村里环境美了,村民居住更舒适了,也有效提高了群众幸福感、满意度,赢得了民心,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发展集体经济,探索富民之路。

村庄要想富,关键看支部。太子堂村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用,不断扩大规模,合作社运营的篷布加工车间和果蔬基地,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大约9万元。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发展特色边角经济。通过统一规划整理河道和沟渠,流转责任田,整合地与地之间的“系畊子”,复耕田间地头的小路和生产路,共增加土地面积18亩,合作社通过增溢出的土地注入村集体,带动村集体收入一年9500元。



通过一次性整体发包流转土地864亩,建设了高标准农田,为村集体增收4万余元,又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来源渠道。利用中央财政资金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50万元入股山里王田园综合体,每年增加集体收入4万元;利用乡村振兴服务队资金,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17座,每年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积极推进番茄基地项目,已完成463亩土地流转,再提高集体经济3万余元。

集体收入增加了,还要让村民也富起来,加强支部领创办合作社代加工厂的生产管理,提供15个就业岗位;利用县农场在我村糖稀湖片区建设番茄采摘基地有利时机,投产后可带动就业50余人,带来收益3500元—6000元。

“现在的太子堂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相结合,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乡村振兴全面起势,蹚出了一条‘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的振兴之路。”镇党委书记王超如是说。

临报融媒记者 王圣宇 通讯员 李琳


责任编辑:

关闭】【纠错:linyi0539chin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