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画卷次第开刀刃向内开先河
——河东区创新实施“驿(一)站办”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河东区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创新精准为民服务体制机制,实施政务服务下沉“驿(一)站办”改革,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优化营商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奋力推动临沂“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
截至今年7月底,河东区30个村级政务服务驿站总办件量突破7.8万件,下沉事项平均减少办事环节20%,审批时限压缩40%以上,办理业务时限平均压缩50%,基层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有呼必应积极求变
激活政务服务“末梢神经”
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这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为民服务的现实需要,更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注解。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为探索“网点有半径、服务零距离”的便民服务有效路径,河东区聚焦基层企业群众“办事慢、办事难、办事繁”的难点堵点,于2021年6月创新实施政务服务下沉“驿(一)站办”改革。
首批次在全区11个镇街30个村(社区)打造30个村级政务服务驿站,在市场、园区设立4个政务服务驿站,对镇街11个便民服务点进行改造升级,打造事项更加完备、功能更加全面的“三公里政务服务圈”。
“驿站虽小,五脏俱全。”龙车辇政务服务驿站工作人员李慧介绍,驿站设施配套齐全,业务涵盖老年人养老待遇资格认证、公共卫生许可证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等122项,辐射周围10余个村庄,赢得群众一致好评。
以民为本精心谋划
构建“四度”集成推进格局
改革争在朝夕,成效重在落实。河东区坚持动员部署有“力度”、建设场所有“硬度”、进驻事项有“广度”、服务贴心有“温度”,推动改革“为民”、就近“便民”、尽办“惠民”、办好“暖民”,不断完善区镇村“三级联动”政务服务新格局。
构建驿站网格、规范驿站设置、打造智慧政务……河东区科学设立业务专窗和综合窗口,实现“前台”“后台”业务联动。截至今年5月底,已建成并投用第一批45个驿站示范点,初步建立了规范高效的政务服务网格化工作体系。
以“我要开办医疗机构”为例,实现材料压缩60%、环节减少30%、审批时间缩短80%。为打造“一件事”主题服务,河东区分期分批推进31个部门977项可下沉事项办理,变群众“往上跑”为“就近办”。同时,将919项依申请政务事项、一链办理事项全部纳入村级综合受理平台,整合镇街政务服务人员等进驻驿站集中办公,完善“中心内帮办服务+中心外流动服务”工作模式,为企业群众提供精准化兜底服务。
窗口前置双线融合
“三化”红利得到持续释放
发展无穷期,改革无止境。河东区时刻不忘改革初心,不断优化标准化流程,建成规范化网厅,提供便利化服务,变“逐个转”为“链式办”、变“多次跑”为“零跑腿”、变“人找服务”为“服务找人”,真正体现了“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家门口办业务,省时省力又方便。”前不久,在汤头街道龙车辇政务服务驿站,葛沟村村民李女士仅用半个小时,就办理了开理发店的手续。这得益于“一链办理”的服务模式,为群众办事开通了“快车道”。
从定人签字、定点盖章、定点办理,到一个智能公章机就能办理电子公章业务,有效节约了时间,大大提高了效率。河东区通过三级联动综合受理平台,实现了“一网审核流转、三级并联推进、全程信息共享”和“村级前台综合受理、区级后台分类审批、村级综合出证”业务规范化办理。
“零距离,效率高,服务好。”前段时间,梅家埠街道干沟渊村村民王先生预约上门服务,足不出户就完成了轮椅申请。特色服务彻底打破了“在村级有业务不知道问谁,问不到明白人”的困境,把原来的“人找服务”变成为现在的“服务找人”,确保下沉事项有人接、接得住、办得快。
临报融媒记者 庞尊利 通讯员 薛桂燕 焦裕晓 邵勇 李苗苗
责任编辑: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