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前期,临沂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圣瓦伦丁粉黛红颜举办“摩登变形秀”大型公益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寻找老年夫妻,免费为他们量身定制新潮变形秀。
如今,变形后的新潮形象即将闪亮登场。即日起,在临沂客户端将陆续刊登活动报道,展示老人们的全新形象,讲述他们的爱情故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能留住时间的最好方法莫过于照片。因此,此次活动刚开始,便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很多市民纷纷打电话报名。有些是老人为自己报名,希望记录如今的美好生活;还有一些是子女帮父母报名,希望为老人拍一张正式的照片,弥补年轻时的遗憾。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定了10对老人,在专业摄影师的聚光灯下,帮他们免费塑造从未尝试过的新潮形象。青春的面庞历经岁月的洗礼早已变了模样,但忠贞的爱情却是至死不渝。倾听他们的爱情故事,或许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动。


耿义全、徐英:爱要落实在行动上
“生活哪有那么多浪漫,两口子过日子需要的是相互包容,一切落实到行动上。”19日,记者第一次见到耿义全、徐英两位老人。性格豪爽的徐英热情地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而被妻子徐英形容内向的耿义全用一句话总结了夫妻的相处之道。
64岁的耿义全老人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从山东工学院(现山东大学)本科毕业后,耿义全被分配到临沂一所技工学校当老师。作为当时少有的本科生,耿义全成为相亲市场的“香饽饽”。
1982年8月,耿义全的庄邻为他介绍了在医院担任护士的徐英。两个年轻人见面后,便开始了异地恋。“她是我的初恋。”耿义全略显羞涩地说。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他们的交流主要依靠书信,一来一往,含蓄的爱情在两人之间慢慢生根、发芽。
1983年5月1日,他们结婚了。响应国家“新事新办、移风易俗”的号召,他们没有举办盛大的结婚仪式,而是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简单的庆祝新婚。婚后,因工作原因,耿义全和妻子一直异地,平时通过信件沟通交流,周末才能团聚。1984年,中组部下发文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耿义全和妻子凭借国家好政策,解决了异地分居问题,终于团聚在一起。
婚后,耿义全工作很忙,妻子徐英自觉挑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但只要有时间,他就在家里做家务,女儿上学接送、辅导功课都被他包了。去云南出差,他为妻子和女儿每人都买了玉镯,却独独舍不得买自己倾心的玉佩。
一次徐英感冒,需要去医院打针。连续半个月,耿义全每天骑着自行车载着妻子去医院,虽然颠簸,但徐英的心里暖暖的。后来,徐英自己配药,让耿义全帮自己打针。晕血的耿义全迟迟下不去手,但为了妻子的身体健康,他依然勇敢地下了针。“当时心里真的害怕,怕他扎不好。”徐英笑着说,但看到丈夫额上因紧张流下的汗珠、因晕血而颤抖的手,她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
退休后,耿义全和妻子徐英终于有了闲暇时间。他们坚持锻炼身体,打乒乓球、参加马拉松。他们经常外出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2016年,他们去西欧四国旅游,异国美景让他们流连忘返。有时间帮女儿带带孩子,含饴弄孙,饱尝天伦之乐。
回望过去的几十年,两位老人都十分知足。他们之间的爱情早已化作相濡以沫的默契,嘴角不经意的微笑充分展示了他们如今的幸福。


田学江、张玲:婚姻由平淡到浪漫
“结婚时,我们在郯城唯一一家照相馆拍了一张加彩的结婚照片,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拍几张像样的照片,趁着这次机会,好好拍几张弥补遗憾。”62岁的田学江老人与妻子张玲退休前都是教师,从朋友圈中看到摩登变形秀的活动,赶紧报名参与。
说起两人相识,张玲有些不好意思,白皙的脸庞泛起了红晕。“当时我的高中班主任跟田学江是同事,看着小伙子不错,就帮我们介绍。”张玲回忆说,在班主任的安排下,两人通过“偶遇”相识、相恋,在平淡而又浓烈的爱情中迎来一段崭新的生活。
“我是坐着拖拉机去他家结的婚。”张玲告诉记者,结婚那天自己扎了两个辫子,用红头绳扎了蝴蝶结在辫子上,美丽又大方。“他家的亲戚都说他娶了个画上的人。”张玲羞涩地说。新娘子不仅美丽,而且贤惠。
田学江带了十年高中毕业班,每届四个班,还兼着班主任,工作很忙。没有复印机、没有电脑,他每天不仅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日常工作,还亲自刻钢板为学生印复习材料。繁重的工作,使他从未在晚上11点半前睡过觉。张玲心疼丈夫,但她不能分担工作,她能做的,就是无论多晚,都等丈夫回家,为他送上热气腾腾的饭菜。
结婚前,田学江从未过过生日。婚后第一年,张玲利用闲暇时间,给丈夫织围巾、毛衣、马甲。“那会也不觉得累,干完活就开始织,两只手飞速地活动,很快就完成了。”张玲说。田学江生日那天,他们在张玲的娘家,家里炒了四个菜,喝着香槟酒,张玲拿出自己准备的生日礼物,田学江没有说感谢,但眼里溢出的笑意让人看着都觉得幸福。
生活就这样平静地过了几十年。退休后的生活似乎跟以前不一样了。“年轻时,我们走在一起,中间恨不得离一米远,现在我们每晚吃完饭,都会出去散散步,偶尔手拉手,也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温情。”
总结婚姻经验,田学江说了两句话:“日子由苦到甜。”“婚姻生活由平淡到浪漫。”“年轻时,我们都在忙工作忙生活,退休之后,我们有很多时间慢慢享受生活,生活反而由平淡变得越来越浪漫。”田学江与妻子非常享受如今的生活,一日三餐,两人一同在厨房忙碌,闲来看看书,偶尔对视,会心一笑。孩子们回家吃饭,他们就操持一桌好菜好饭,孩子吃完离开,他们慢慢收拾碟子碗。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幸福。


李正选、周振芹:好生活知足常乐
明年,62年的李正选和妻子周振芹结婚就40周年了。他们的女儿想帮父母庆祝银婚,看到这次摩登变形秀,就帮父母报名参加。
“我俩是1981结婚,结婚前已经认识了两年,但是见面的次数很少。”李正选告诉记者 ,那时候一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见一次面,没有联系方式,想见面了就去对方家里。“那时候不像现在,下了班到处逛,那会没有能玩的地方,也没有要出去玩的想法,只要下了班,都在家待着。”
结婚后,李正选和妻子保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李正选在外忙碌,妻子周振芹下了班就操持家务,教育孩子。带孩子很辛苦,李正选心里明白但很少说,他用行动表达了自己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责任与担当。只要在家里,炒菜做饭他都包了。
结婚几十年,李正选没有用语言表达爱意,但他一直默默地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妻子的爱。80年代,皮草还很罕见,李正选用几百元为妻子买了一件皮草,在当时,这笔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不是一笔小数目。对妻子,他舍得;对孩子,他也不吝啬。“九几年那会,我妻子带着儿子去学习美术,一年学费120元,那时候,没有几个家庭舍得拿出这么一笔钱给孩子培养特长。”让李正选哭笑不得的是,儿子没学会,媳妇倒是学会了。
在李正选看来,婚姻就像养花,到时间了就需要浇水。婚姻就是这样,生活再平淡,也需要两人用心过。“两口子吵架都是难免的,慢慢磨合总有变好的一天。”李正选觉得,家庭过日子,两个人要互相包容,看到对方生气了,自己就让一步,能少说一句就少说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
对未来的生活,李正选已经有了初步规划。再过几年有时间了,他们就全国各地甚至出国旅游,体验一把不一样的生活,等自己老年回忆起来,不会留下遗憾。
临报融媒记者 张慧
责任编辑:徐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