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年带着作品《大中华》参加临沭柳编会。
说到羽毛,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它美丽、轻薄,很少有人会想到,可以用它代替颜料来作画。临沂市兰陵县的王少年就做到了,他巧妙地利用羽毛的天然色泽和柔软质地,“画”出各种惟妙惟肖的作品,形成了风格独异的艺术类型——羽毛画。
王少年
今年78岁的王少年,从事绘画艺术60年,创作羽毛画也有近40多年的时间。说起与羽毛画结缘,王少年说,这与他从小喜欢绘画艺术密不可分。无论是国画、工笔、写意,还是油画、水粉画,他都喜欢钻研。
所有羽毛都未染色处理,用的是鸟禽身上的天然羽毛。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祖辈留下的羽毛画,激起了他的极大兴趣。第二天,他就尝试着用鸡毛创作了一对小鸭子,半个小时的工夫,一对栩栩如生的小鸭子便跃然纸上。从此,他对羽毛画的喜爱与钻研便一发不可收拾。
王少年向记者展示用羽毛制作的大公鸡。
王少年介绍,他“画”的羽毛画跟国画、工笔画等绘画方式一样,只是用羽毛代替了颜料。“想要画羽毛画,要经过起稿、贴线、选毛、贴毛等一系列的环节。”王少年说,一步步慢慢做下来,羽毛画才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羽毛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王少年选用的羽毛大多是家养的鸡鸭鹅等禽类的羽毛,都是天然毛。同时,所有羽毛都保留羽毛原色,坚决拒绝染色。“家禽羽毛有着天然的水墨感,而国画淡雅清秀,两者结合,用国画的形式展现羽毛的自然美,同时还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王少年说。
王少年在教徒弟制作羽毛画。
除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王少年的羽毛画还与时俱进。在兰陵菜博会时,他创作了一幅“赶会”的画,用来推广苍山大蒜。2016年,他历时3个多月,创作了一幅《大中华》歌颂中国梦。
王少年的羽毛画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更好地将羽毛画传承和发扬,2000年,王少年创办了东方神羽工作室,潜身研究羽毛画。同时,他还收了两个徒弟,将他的研究成果传授给他们。在他们师徒的共同努力下,王少年羽毛画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的学生张建霞的名字也出现在第一批沂蒙文化人才名单里,被评为沂蒙文化之星。
鲁南商报记者 王璐 褚菲菲
责任编辑:徐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