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
□ 本报评论员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山东的文化建设,承载着特殊的使命与期待。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赋予山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使命;去年,总书记再次亲临山东,明确要求山东“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从“破题”走向“深耕”,作为文化“两创”的首倡地,山东坚持化资源优势为发展胜势,正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奋力书写新时代文化“两创”的山东答卷。
坚守向下扎根的定力,让文化血脉融入人民生活。文化“两创”的生命力在于贴近泥土、服务人民。山东创新推进文化书院建设,打造全生命周期文化教育服务综合体,不仅将1600余节优质课程送达基层,更通过读书分享、游学研学等鲜活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居民家门口“触手可及”。在烟台,村歌大赛唱出了农民和基层工作者的精气神;在青岛,“帮喜团”志愿团队掀起“甜蜜革命”;在潍坊,民间文艺版权得到全链条保护。文化创新最能滋养人心、淳化风俗,以人民为中心做好“两创”文章,就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增强融合创新的锐气,以现代动能激活文化基因。顺应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山东积极探索“文化+”的多元路径,推动传统文化业态与新兴技术、现代产业深度融合。从梁山县推动教育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到乐陵市影旅融合放大影视IP消费拉动力;从青岛聚合产业力量提升“东方影都”品牌能级,到临沂琅琊古城实现从“一台戏”到“一个生态”的产业升级……文化在与科技、旅游、教育等领域的碰撞中迸发全新活力。一系列实践生动表明,唯有打破边界、融合共生,文化创新才能获得不竭动力,为文化发展打开新的格局与空间。
扩大向外生长的格局,在文明互鉴中彰显文化力量。山东的文化视野始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比如,搭建高端平台,高标准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国际孔子文化节等重大活动,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比如,打造特色品牌,举办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以花为媒搭建人文交流平台,以河为脉讲好黄河文化故事;再比如,弘扬科圣匠祖精神,实施“班·墨学院”等项目,与英国、比利时、韩国等多国院校建立联络机制,搭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驿站。发挥人文沃土优势,以自信开放的姿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贡献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东方智慧,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地方模式正在齐鲁大地开花结果。
文化长河奔涌不息,文明薪火代代相传。山东的文化“两创”之路,已然踏上了新的征程,必然会承载更多期待。锚定“走在前、挑大梁”,激发全省上下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山东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实现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杜凤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