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

□ 本报记者 郭 炉 吕光社 本报通讯员 李广杰 张 艳
小雪时节,冬意渐浓。在济宁曲阜尼山文化片区,来自省内外的游客仍络绎不绝。 在这里,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静态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可看、可玩、可学的鲜活体验。在尼山圣境,高达72米的孔子像下,游客们不再是远远仰望,更能走入大学堂,在雕梁画栋间领略儒家智慧,或是沉浸于大型礼乐表演《金声玉振》的华彩篇章,感受古代礼乐的庄严与震撼。
不远处的鲁源村,则提供了更接地气的新“玩法”。游客们可以亲手体验鲁锦织造、观赏惊险的“爬杆”杂技,这些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与现代旅游的结合中焕发生机。夜晚,跟随巡游的鱼灯队伍漫步古村,光影交错间,仿佛完成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在还原鲁国乡学场景的“有教无类”共读活动中,感悟有教无类的古老教育理想。 “在鲁源村体验了跟着鱼灯队伍巡游,这种‘活’起来的传统文化体验,比单纯参观景点更有代入感和教育意义。”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呈道出了许多年轻游客的心声。
“我们通过数字化手段和创新性表达,绘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文旅新画卷,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独特魅力,让尼山文化片区成为闪亮的文化新地标。”济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党工委书记董冰介绍。在尼山文化片区,尼山圣境、鲁源村与尼山宾舍、尼山书院酒店,以及龙湾湖阅湖尚儒研学基地、周边民宿等形成文旅多业态联动,吸引了游客们的青睐。今年以来截至“十一”黄金周,尼山圣境和鲁源村各接待海内外游客达129万人次、40万人次,收入分别达1.56亿元、2067万元。 2017年12月,山东出台《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作为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尼山文化片区凭借超然的文化地位与丰富的文旅资源,成为践行文化“两创”的核心载体。近年来,济宁市先后出台《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配套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尼山文化片区综合发展规划》等多项规划方案,深耕文化沃土,积极推进尼山文化片区建设。
“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尼山文化片区基础保障能力、文化承载功能日益完善,逐渐成为文化‘两创’新高地、对外开放新窗口。”济宁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推进办主任朱湘华介绍。近年来,山东省以及济宁市积极将尼山文化片区打造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在此举办。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尼山文化片区由文化资源富集区变身文化“两创”新地标,得益于近些年来实施的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鲁源村等一系列重大文化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成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载体,也为举办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可现场体验的重要场所,使尼山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高端平台和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尼山文化片区通过重大文化项目、重要文化交流活动的良性互动,绘就了文化“两创”的生动图景,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可能。
编辑:杜凤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