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临沂>临沂新闻>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莒南县坊前镇:“坊”里“巷”间的为民“经”

2025-11-21

中国临沂网讯 日前,记者沿乡村旅游路线前往莒南县坊前镇岔河村,虽已是初冬时节,但路两边仍是绿意盎然。该村依托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正在打造“石乡水韵”美丽乡村。

走进岔河村的“布布”登高小广场,一个名为“逗你玩”的毛绒玩具小工坊格外引人注目。“我们这个活不难学,时间也自由,关键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心里踏实。在这里1个月还能挣三四千块钱……”一位正忙着做玩具的村民说。

村里变化源于“五小快富”行动。该镇计划3年内建设工坊100家、片区内每村打造特色巷2条,取名为“百坊十八巷”,如一条纽带,将9个村、1.7万名村民和36个项目紧密串联。一头连着农村闲置的房屋和劳动力,一头连着加工订单,让闲置房屋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适龄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

这里的特色工坊各具特色:“石光里”工坊由村里的老配电室改造,主要销售山水花鸟等工艺石雕,每年可销售近万件,销售额达80万元;“逗你玩”工坊盘活老供销社闲置的房屋,每年可加工布娃娃玩具50万件,销售收入150万元;由返乡青年创办的刺绣工坊,目前已进行了6次技能培训;岔河村的党群服务中心二楼也被改造成服装加工坊,除了带动12名村民就业外,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增收1万元。

值得一提的还有“知青坊”。这里原本是早年的知青馆,年久失修后闲置多年,今年被改造成“知青坊”,主要加工生产校服,产品年产量超过50万套,年销售额近千万元。

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也不忘村民精神家园的共建。为此,该镇深耕“巷文化”,打造了18条特色街巷。只见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巷墙面上绘有根据每个村庄特点和历史文化创作的彩绘。其中,既有村庄老历史的图片、榜样人物的介绍,也有党的政策宣传画和村规民约。

让身边的榜样“上墙”,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正如该镇工作人员所说:“我们打造18条特色街巷,就是要让宣传阵地‘接地气’。用家常话讲政策,让党的声音飘在街巷里、记在村民心头上。现在村民主动参与治理的多了,邻里矛盾少了,村子越来越和谐。”

以“坊”聚产业生金,以“巷”凝人心化人,这种“毛细血管”式的致富模式,让共富的血液流淌到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仅在“百坊十八巷”片区,就有33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增收1320万元。

“‘十五五’规划建议就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出,要坚持产业引领融合发展。我们聚焦‘小而实’的‘坊经济’模式,走出了一条‘村庄共兴、村民共富’的增收路径。”坊前镇党委书记李刚介绍。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作金 徐淑刚 孙晓光 通讯员 刘艳 徐俐莉

编辑:王璐

关闭】【纠错:linyi0539chin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