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临沂>临沂新闻>

走在前 挑大梁·片区带出乡村振兴好家园|“五个维度”:沂蒙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

2025-11-21

编者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沂蒙实践。我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殷切嘱托,按照省委要求临沂“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不断探索以片区建设为抓手,引领共同富裕的路径模式,在规划、环境、产业、组织、资源五个维度推动“连片突破”,一幅“村美、业兴、民富”的崭新画卷正徐徐铺展。为展现我市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即日起,临沂日报开设“走在前 挑大梁·片区带出乡村振兴好家园”专栏,记录片区化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展现沂蒙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以飨读者。

中国临沂网讯 在沂蒙大地,一场深刻的乡村振兴变革正以“片区”为单位展开,用一片片振兴的乡村,书写着新时代的沂蒙故事。

面对473.4万乡村人口的庞大基数,我市创新探索出片区化推进、组团式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在规划、环境、产业、组织、资源五个维度推动“连片突破”,让资源分散的乡村形成“抱团突围”的发展新格局。5年来,全市规划639个片区,已建成193个,覆盖46%的自然村,受益人口达212万。

规划连片实施: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乡村振兴如何打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困局?我市的答案是:规划连片实施。

在蒙阴县,全县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功能区,东部云蒙湖片区突出水文化,西部桃墟片区聚焦文旅融合,南部垛庄片区深耕红色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这种“一体化布局、标准化建设、梯次化推进”的模式,让乡村发展告别了同质化竞争。有外地自驾游客在网上评论:“这里的景连村成片,每片都有不同的风格,就像一幅连绵的画卷,很有看头。”

单个村资源有限,发展往往顾此失彼。我市按照“区域相邻、功能相近、产业相连、配套相通”原则,将7151个自然村整合为639个片区,每个片区约10个村,形成“15分钟”生产生活圈。

2025年,我市结合各县区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和农民接受程度做规划,编制出台了全省首个片区建设规划和标准,先示范、再建设,逐步扩、全覆盖。每年建设90个片区左右,5年实现全覆盖,再用5年完成全面提升。

环境连片提升:

从“全域净”到“全域美”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在沂水县院东头镇,3年间分步建成“红嫂故里”“茶韵酒香”等5个特色片区,实现72个自然村全覆盖,被评为“山东十大最美地方”。“村庄美了,老少爷们出来下棋、跳广场舞的多了,心情也好了。”村民的感受最为真实。

我市从整治环境“脏乱差”入手,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以路、灯、水、桥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在片区内一体实施,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推进,增强乡村吸引力、产业承载力。每轮建设100个示范村、提升1000个整治村,每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春夏秋冬”四季行动,接续推进、形成示范、连片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万公里、全省第一,农村供水实现村村通,规模化供水覆盖率提升至96.2%,行政村健身器材覆盖率达到100%,“水清、路平、灯明、村美”的乡村越来越多。“美德积分制”的推广,更让做好事、讲文明在沂蒙乡村蔚然成风。

产业连片发展:

从“卖原料”到“卖品牌”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

在郯城县红花镇,“红色纽带传承”片区整合10个村的中国结资源,建成全国最大的中国结生产基地,印证了片区化“攥指成拳”的力量。我市坚持“一片区一特色”,挖掘片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积淀,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特色产业24个,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305处。

“农头工尾”文章同样精彩。沂南县辛集片区将白条鸭从5元/斤的传统屠宰,升级开发出网红产品“鸭寨夫人”,单个无骨鸭掌卖到6元。我市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片区内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去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445家,营收3593亿元,均居全省首位。

农文旅融合更是风生水起。我市引导有条件的片区积极发展“旅游+文创、体育、康养、民俗”等沉浸式乡村旅游新业态,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11个,建成醉东风乡村艺栈、无名境·回崮等166家“沂蒙乡愁”精品民宿,带动乡村旅游井喷式发展,去年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收入400亿元。

组织连片共建:

党建引领共建共富

组织建设是片区化推进的重要保障。

“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成为现实。河东区八湖镇“莲藕产业”片区联合党委统筹8个村党组织,推动莲藕种植、加工、文旅全产业链发展。

我市抓党建联建,成立片区联合党委并实体化运行,构建“党建联抓、发展联谋、村事联议、问题联解”机制,带动各类经济、社会组织连片发展,全市累计组建片区党委80个,实现953个村级党组织连片提升。

共富机制创新同样成效显著。沂水县“陌上花开”片区依托苗氏金鱼养殖合作社,推行“镇级联合社+龙头社+村级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片区内18个村建成2121个养殖池,打造了全国最大的观赏鱼繁养基地,带动村民户均增收1.76万元、每个村集体增收6万元。

我市抓共富片区,在片区党委统一领导下,组建由社会资本方和片区各村共同参与的资产运营班子,推动“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四方联动发展,探索构建“要素聚合、资源共享、产权明晰、各方受益”的共同富裕机制。目前,全市累计兴办“共富工坊”516个、强村公司62家、共富产业园30个。

资源连片投入:

从“撒芝麻盐”到“精准滴灌”

资源如何高效配置?

兰陵县利用闲置宅基地引进乡村产业项目,打造文化广场、特色民宿、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农宅不再闲,农民有钱赚,我市农民的闲置宅基地成为乡村新业态青睐的“蓝海”。

“我们趁着市场行情好,用‘四雁振兴贷’打造规模化种植园区,每年可增收20余万元。”沂南县振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庆国告诉记者,有普惠金融“浇灌”,沂南黄瓜愈加翠绿,合作社发展更有底气。

我市坚持不撒芝麻盐,推动政策集成、要素集中、资金集聚,形成片区建设合力。用好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政策,精准开发“四雁振兴贷”“双社联合贷”“沂蒙食品发展贷”等乡村振兴专属金融产品160多个,累计发放“四雁振兴类”贷款1000亿元以上,优先用于片区建设。

全省首个“乡村振兴合伙人”平台更是精准对接城乡资源。所有自然村均有一个账号,在平台上录入供需信息,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就能与农村的土地、农产品等资源精准匹配,目前已达成合伙成果2万余个,涉及资金193.2亿元。

连片振兴绘新篇,喜看共富起沂蒙。从2019年试点2个省级示范区,到如今193个片区连片崛起,片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片区内增幅高于全市10个百分点,“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片一风光”正成为现实。这片曾用小米供养革命、用小车推出胜利的红色热土,正在片区化发展的大道上,描绘着“村美、业兴、民富”的沂蒙新画卷。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鹏 通讯员 公海玲

编辑:王璐

关闭】【纠错:linyi0539chin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