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

与“死神”较量的“特种兵”

说起来急诊科医生,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和“死神”抗争,在快节奏的工作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有一位总是步履匆匆、语速很快的急诊外科主任,他就是同事们口中擅长带“急行军”的赵焕利。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急诊科工作,一定要综合业务能力强、临时处理能力过硬、要做得了随时与死神搏斗的医院“特种兵”

不畏急救工作危难险重

只为医者这份责任

作为临沂市人民医院北城新区院区急诊外科主任,赵焕利平时上班不仅要做好日常工作,还要负责科室的日常管理。这个专访记者预约了多次,最终定在了赵焕利的轮休日。采访时,他将手机掏出来,放在桌面上,向记者解释:“如果有紧急手术,需要第一时间接听。”

作为一名急诊科的老医生,赵焕利对自己的工作不仅没有厌倦,反而越来越有成就感。从医已经25年,赵焕利最初是一名普通的骨科医生,出于对急诊、急救的热爱,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急诊科工作中。

“我还是医学院学生时,曾看过国外一个有关急诊科故事的电视剧,对里面生死时速抢救患者的镜头印象很深。从那时起,觉得作为一名急救科医生,将病人从死神手里拉回来那一刻太有成就感了。”为了这一份医者的追求,他从来不将急诊科的“急”和“重”当成压力。每次有患者就诊,他都当成一次病魔对他的挑战和考验。

和死神抢时间,是赵焕利最在意的事。急诊重症病人送到急救车的那一刻起,急诊科的医生们就开始对接急救事宜。从急诊门诊经过快速诊断后送往手术室,这中间的时间必须控制在2小时以内。

“时间就是生命,晚一秒,重症患者就有可能有生命危险。”赵焕利告诉记者,“从病人一上到120急救车上,随车医生就一边抢救一边将病人的情况快速反馈给急救中心,有时需要脑外、胸外、普外、骨科等组成的多学科抢救团队紧急集合,危重病人才有生的机会。”

2019年,他接诊过一个26岁的小伙子,在工地上被工程车拦腰碾压过去了,从这个危重病人上120救护车的那一刻起,急救中心就组成了由普外、泌尿、骨科、血管外科等5个专业学科组成的急救团队,在手术室紧急集合待命。经过12个小时的不间断的“接力式”手术,普外科、泌尿外科同时行腹部探查处理、腹部严重出血和脏器损伤治疗,紧接着血管外科和骨科处理骨盆骨折和盆底及下肢动静脉断裂损伤治疗,虽然患者大腿中下1/3以上截肢了,但是患者年轻的生命保住了。家人听说小伙子捡回了一条命,不断地说感谢。

面对重症患者,医生经常连轴做十几个小时的手术,但只要赵焕利遇到,他一定会抢着上手术室。他曾不只一次告诉科室的同事们:“这些重症病人还有他们的家属把生的机会都寄托在医生身上了,我们苦一点、累一点没关系,要时刻记得,我们干的是救命的活儿!”

创立省级创伤中心

从死神手中夺生机

急诊科的患者多为多发性创伤和复合性创伤,赵焕利认为各科室专家协同作战尤为重要。近几年,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赵焕利将急诊外科的急救中心高标准高起点推进,从组织管理、运行协作、教育培训、质控督导等方面规范制度、完善体系、优化流程,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医院疑难危重症诊治能力,以医、教、研一体联动促进学科建设,以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促进服务流程优化,以加强医联体建设提高疾病防控水平,构建了危重症患者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模式。

目前市人民医院的急救中心已经成为山东省创伤中心之一,急救团队也扩充成20多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急救中心床位在50个左右。

说起这些,赵焕利的脸上满是笑容。“我们急诊外科需要抢救技术过硬的医生,更需要配合默契的抢救团队。行军打仗,有了优质的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战果。”赵焕利说,目前医院整合资源为创伤中心配备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创伤救治队伍,规范了创伤的救治流程,提高了救治能力,有效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

“今年我们科室接诊了一个年轻小伙,他从13楼上摔了下去,入院时还有呼吸。因为各学科专家到位及时,团队配合进行了十多个小时手术,最终小伙子活了下来。”赵焕利感叹,“和死神作战,最要紧的是快,抢救的速度快于生命流失的速度,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赵焕利表示,现在急诊外科团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也有一专多能的人才。每年医院都会提供机会,让大家轮流参加全国学习培训班,向一线大城市的急救中心学习更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团队的“战斗力”得以不断提升。

据悉,赵焕利带领的急诊外科团队创建的省级创伤中心意义重大,这不仅可以使创伤患者得到及时、规范救治,改善患者预后,也是提升区域卫生应急能力的重要举措,更是一项利民惠民的民生工程。

只要患者需要的

就是急诊人应该做的

“在急诊科工作,生离死别的场景会经历许多,合格的急诊科医生,除了会抢救病患,还得学会化解病患的情绪。”赵焕利在工作中是个非常严格的人,他不仅严格要求科室医生,更是以身作则,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

在坐班时,赵焕利经常能遇到一些焦急的患者,有时患者就医人数较多,有些患者及家属对医生不理解,恶语相向,赵焕利都会耐心解释,最终让患者和家属满意而归。“只要患者来到医院,就是对医生的信任。我们没有理由不理解。”赵焕利说,科室里对患者的治疗和接诊态度都有制度要求,要求科室的人员必须按照制度执行。

在工作时,赵焕利一丝不苟,严格要求,每一个规定都如一个“军令状”,科室人员都自觉遵守。时间长了,大家也都理解了这个严格的要求下,是对患者的负责以及对急救事业的热爱。

在赵焕利的办公室书橱里,不仅摆满了各类专业书籍,还有一些国家级、省级荣誉,赵焕利说,急诊工作没有止境,为了能与死神搏斗时更有力量,为了让更多的急救患者有生的机会,他会一直在急救发展路上探索、学习下去。

临报融媒记者江岩 依璐

通讯员杨学岭 薛中豪

责任编辑:范涛

分享到:
关闭】【纠错:linyi0539chin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