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文旅>

山东手造 产自临沂丨左氏面塑:让“非遗手造” 讲好“红色故事”

2022-05-12

在沂南县红石寨风景区,从山门而入,踏着石板台阶上到第一个拐角右手边,“左氏面塑坊”的招牌映入眼帘,这里就是左氏面塑第五代传人左安胜的工作室。记者日前见到左安胜时,他正在工作室里忙碌着。“景区刚刚恢复营业,我这边的游客还不少,刚才一个小朋友让我做个‘大白’,我让他们先去景区转转,我这边还得一会儿才完工,这面塑是个细活,一步步工序哪个也不能偷懒……”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捏面人,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成人物、动物等各种造型。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项目的传承人,左安胜代表作品有《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一系列红色主题面塑工艺作品。


在工作室正中间,一个“虎娃闹春”面塑尤其吸引眼球。看着记者喜欢,左安胜放下手上的活,介绍起来:“传统的小面虎就是做个老虎的模样,但是这套我用人物的形式,虎头帽子虎头鞋,把小孩的动态融入到各种热闹的场景并体现出来。”左安胜告诉记者,做好面塑,除了前期构思的考究,后期创作也非常重要,每个面塑的制作都是一次创造的过程,就连最简单的花瓣制作,也需要七八道工序,较难一点的面塑,甚至需要上百道工序。

“虎娃这个系列我制作了两个多月,像这个身上背的小鼓,手上带的一些东西,如果做好感到不满意,还要重新再做一遍。”

一个看似简单的面塑作品,背后的功夫可不浅,作为左氏面塑第五代传人,这门手艺已经伴随左安胜接近40年。“打记事开始,我就看着爷爷和父亲捏面人。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总会做一些送给村里的孩子们,我就是从那时开始跟着学习并开始尝试创作的。”也正是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中,面塑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慢慢走进了左安胜的心里。2015年,左安胜正式辞去工作,专心研究面塑手艺。6年来,左安胜在原有左氏面塑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题材也由之前的孙悟空、猪八戒等戏曲人物形象,转变为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主题形象。

在左安胜的工作室里,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火线桥支援前线这些红色文化一类的面塑尤为显眼。“咱从小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传承红嫂精神,需要我这种手工匠人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了制作《沂蒙母亲》这个作品,我去过好多次常山庄,身临其境地去了解去感悟,把自己融入到那个年代,才创作出来这些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说起自己的创作,左安胜滔滔不绝。

左安胜的作品不仅色彩艳丽,存放时间也由以前的按天计算升级到按年计算,面塑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他告诉记者:“面就是咱们吃的面粉,但是工艺上我在不断改进,以前用染鸡蛋的那种颜料,做出来特别鲜亮,但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褪色,现在改进后颜料可以保证几年不褪色。”

一花独放不是春。和许多传统技艺一样,传统面塑也面临着传承难的困境。让左安胜欣慰的是,现如今人们对非遗文化越来越喜欢,越来越重视,面塑也迎来了复苏的“春天”。如今,除了在工作室里创作作品,左安胜还经常到学校里给学生讲课。“让他们接触传统文化,了解面塑历史,只有我们的下一代把这些手工艺面塑民间文化传承下去,这门手艺才不会消失。”左安胜说。

临报融媒记者 张萍 通讯员 尹君 高岩


责任编辑:

关闭】【纠错:linyi0539chin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