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商贸>

郯城财政金融政策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2021-01-11

郯城讯 2020年7月,郯城县作为18个县区之一,被省财政厅列为第二批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试点县。以此为契机,郯城县以提高“三农”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精准性为主线,以财政金融政策深度融合支持乡村振兴为抓手,健全金融基础设施,推动金融服务下沉,增加金融有效供给,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聚集,形成了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郯城模式”。目前“三农”领域投放贷款169.84亿元,农业农村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规划先行,创新财政金融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政策机制。郯城县先后出台了《郯城县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工作举措和部门责任分工,同时进一步完善了金融机构考核激励机制,对涉农信贷完成情况较好、创新支农金融产品的银行机构给予通报表彰和专项工作经费补助,为加大财政金融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力度、破解涉农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政策指导。

夯实基础,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下沉机制。设立全县乡村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在全县16个乡镇街道建成527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布放ATM机299台、POS机2189台,推动支付系统向乡村延伸,满足了农民小额取现、转账、余额查询等基本服务需求,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以“信用县”创建为抓手,创新开展“整村授信”,促进三农信贷批量投放。郯城农商银行自开展“整村授信”活动以来,已对606个村建档授信9.4万户,授信金额45.1亿元,发放贷款3万户,贷款金额23.6亿元。结合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探索设立“金融服务小社区”。郯城汉源村镇银行通过“金融小社区”活动共对接社区92个,建立“金融小社区活动室”46处,发放小社区贷款3114户,累计金额26866万元。

破解瓶颈,创新金融产品有效供给机制。针对缺少涉农信贷需求季节性强、用款周期短、无抵押物的瓶颈,推动辖内银行法人机构,结合本地农村资金需求的特点,创新一系列农村信贷产品,有效满足了农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针对涉农主体缺乏信用贷款的瓶颈,引入了蚂蚁金服“县域普惠金融”项目,通过对“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结合大数据快速授信,可实现“3分钟申请,1秒钟审核放款,0人工干预”,向涉农群体提供1000元至30万元低门槛、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服务。

精准保障,创新金融扶贫服务机制。设立2000万元扶贫信贷风险补偿金,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对扶贫信贷风险由财政、担保公司、金融机构分别按50%、40%、10%比例给予补偿,县财政先期拿出贴息资金600万元,对金融机构发放的扶贫贷款实行全额贴息,对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个体工商户和第二、三产企业发放的扶贫贷款给予最高年贴息率不超过3%的部分贴息。建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项目库,多次组织金融机构开展现场考察对接项目。对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向银行推送,其中第一批项目库包含14个重点项目、23家企业,第二批项目库包含25个重点项目。立足涉农经营主体缺乏短期过桥资金难题,引导协调县财金投资集团出资成立郯城县应急转贷有限公司,为中小企业特别是涉农中小微企业开展应急转贷业务,疫情期间应急转贷业务日使用费率由1‰降至0.8‰,办理应急转贷120笔,共计1.63亿元。

重点突破,创新农业担保服务机制。以临沂市创建金融服务全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为契机,针对当前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积极推动省农担设立郯城办事处,在全省率先设立了“乡村振兴农担金融服务点”,实现了农担服务进乡入村入户。截至10月底,累计提供融资担保1.9亿元。充分利用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推动省农担为肉鸡养殖、木材加工、花生加工三个产业集群批复担保额度1亿元。截至目前,全县“鲁担惠农贷”新增担保户数258户,新增担保额12763万元,在保户数283户,在保余额14117万元,累计担保金额15959万元,惠及全县316户农业经营主体。

(刘国伟)

责任编辑:范涛

关闭】【纠错:linyi0539chin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