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摸排需求”“开办人才大集”“打造校企直通车”……看临沂如何——
以改革为钥解锁人才匹配产业发展“密码”
中国临沂网讯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推动人才与产业精准匹配、深度融合,更是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今年以来,我市锚定“产才深度融合”目标,以人才精准匹配产业发展机制改革为抓手,推动引才用才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深刻转变。
改革,从找准问题开始。人才供需对接不畅、产才匹配不精准,已成为制约我市产业人才引育、科技创新的突出瓶颈。
针对这一难题,我市把“摸需求”作为改革的第一步,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化需求收集网络。线上,优化升级“临沂市人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需求申报功能,组织全市5278家已在该平台注册登记的重点企业实时填报人才需求。线下,依托沂蒙创新研究院,联合高校专家、第三方机构组建专业调研团队,深入产业链重点企业“现场会诊”。今年以来,累计调研重点企业337家,收集人才技术需求597项。
需求摸得清,更要用得准。收集到的需求信息被按照13条标志性产业链分类梳理、综合分析,凝练形成企业人才技术需求清单,动态更新、对外发布。5月15日人才日期间,《临沂市部分重点企业人才技术需求清单》面向社会公开发布;8月,在临沂人才工作网分13条标志性产业链发布重点企业人才技术需求清单,为精准引才提供了“导航图”。
摸清需求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人才与企业“对上眼”“牵上手”,才是改革的关键所在。
7月3日,临沂科技大市场内热闹非凡。来自多所高校的60余位专家教授与本地50余家企业代表相聚在此,共同“赶大集”。这场别开生面的“大集”,正是临沂“人才科技大集”的首次亮相。
为构建“常态化、全周期”的产才对接生态,打通人才与企业、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今年,我市创新推出“人才科技大集”。一方面,建立线上平台,实现人才技术供需信息实时更新、智能匹配;另一方面,每周四定期举办人才大集,开展科技成果路演、人才沙龙等交流活动,推动实验室与生产线“零距离”对话。自开集以来,“人才科技大集”已连续举办16期,累计服务企业577家、人才1465人次,促成校企合作意向60余项。
除了“人才科技大集”这一品牌活动,我市还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绘好“产业人才地图”,编印《临沂在外人才名录》,开发上线“AI技术经纪人”服务;打造“校企直通车”,临沂大学等驻临院校在科技大市场设立专门窗口,山东大学等市外高校与我市合作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或研究院;引入“市场力量”,招引多家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或设立分支机构,为人才技术对接的全周期生态保驾护航。
“过去是我们到处找人才,现在是政府帮我们精准找、对口找。无论是人才技术需求清单还是产才对接活动,都实实在在地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这番感慨在企业界引发共鸣。山东春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人才科技大集”平台,成功与高校专家建立技术合作通道;山东纳睿博恩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则借助科技大市场内的金融服务机构,精准匹配到适合自身项目的科技贷款方案。从技术攻关到金融支持,改革举措让企业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高校专家同样在这场改革中收获满满。深圳大学医学部助理教授熊炜在赶完“大集”后表示,“临沂人才科技大集”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科技工作者可以和企业面对面交流,修正研究方向,让科研成果更好地落地转化。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李洪光也深有感触:“这样的对接活动能让我们一次性了解很多企业的需求,同时不同产业专场也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造了更多可能。”
截至目前,依托人才精准匹配产业发展新机制,全市累计组织人才对接活动119场,促成科技合作77项、成果转化127项、科技贷款20.59亿元。
产才融合无止境,改革创新不停步。“人才精准匹配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场持续改革。”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玉法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促进合作,让人才创新活力与产业发展动能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为谱写现代化强市建设新篇章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魏杰 通讯员 殷文超
编辑:张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