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临沂>环境资源>

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绿水青山

2021-04-20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地球,人人有责。今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年3月底,由我市起草并提报的《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方案》成功申报国家自然资源部备受关注,是我市珍爱地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需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无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3月20日,山东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组织专家在济南召开论证会,专家组根据国家以及省部相关文件对《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方案》进行了审查,认为选择该区域作为实施区符合申报要求,同意按程序上报。

3月24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及相关附件材料报国家自然资源部。

实施方案申报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实施方案旨在打造区域生态高地,增强生态屏障功能,塑造生态沂蒙幸福沂蒙,开创生态发展水乳交融的美好前景,促进沂蒙革命老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振兴发展。实施方案将对临沂今后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申报的背后是专业技术队伍实施的大量基础性、先行性、公益性、战略性工作。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作为地质技术支撑单位,从项目立项前期就承担着该方案的资料汇总及各类工程技术方案的编制工作。方案申报工作量大,工作之繁杂琐碎超乎想象,省地矿七院勇担使命,精益求精,不舍昼夜,为方案的成功申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专业保障。

重任在前 勇担使命

沂蒙山区作为泰沂山脉重要组成,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区内岩石出露面积大,地形高差大,土地瘠薄,矿产资源开采程度较高,水资源分布不均。实施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共涵盖临沂市沂水县、蒙阴县、沂南县、平邑县、费县五个县域。早在2020年1月份,临沂市政府就安排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接省自然资源厅争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作,省地矿七院作为技术支撑单位负责项目的立项工作。

方案申报工作意义非凡、责任重大,党委书记、院长余西顺专门召开七院项目组人员会议,勉励大家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发扬地质工作“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不怕苦不怕累,用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约束自己,为方案申报贡献地质担当。

为进一步完善方案内容,项目组向涉及到本方案编制的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应急局、市气象局以及涉及到的五个县征集方案编制需要的资料。由于数据资料涉及门类多、数量大、资料管理相对独立,造成了数据集成化低、工作成果可视化程度低以及部分资料涉密等原因,资料收集进度缓慢。

时不我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抽调人员和省地矿七院的精兵强将24人组成6个调研组,并立即在七院召开项目推进会。

2020年7月24日,6个调研组分别入驻平邑、蒙阴、费县、沂水、沂南和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针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召开调研座谈会,安排部署县域方面的资料收集及项目的征集、调研工作。经过一周的紧张忙碌,收集到大量的一手资料,又经过两天的认真整理,磋商确定出了项目第一稿。

时不我待,项目组紧锣密鼓加快进度,放弃双休日和下班时间,连续加班加点,个个熬红了双眼,在最短的时间内以现有资料完成了方案正式稿第一版,并第一时间向临沂市蒙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征求意见。

2020年8月24日,汇聚领导小组意见后,对方案进一步完善,编制完成了《山东省临沂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及相关附件,并通过了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精益求精 勇争一流

今年2月份,山东省确定从全省众多方案中将《山东省临沂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作为唯一向国家自然资源部申请的方案。

从2月份开始到3月24日上报国家自然资源部的方案终稿,项目组精益求精,反复推敲,反复打磨,反复修改,先后向省、国家部委申报四个版本。

最终版本确定。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划分出沂山-沂河水环境修复提升功能区、蒙山-汶河水土保持功能区和尼山-祊河生态修复与功能治理区3个区域,构建“三山三水”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实施基础环境工程类5个,土地整治类项目2个,林草湿地工程(生物多样工程)类19个,水环境治理类项目14个,污染防治类项目1个,农业农村工程类项目3个,配套工程3个,共计7大类11小类,共47项治理工程。正是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 通过整理分析大量原始资料,系统性整理子项目14版次,整理子项目逾千次,才得出被认可的最终方案。

为更好地突出生态保护修复的主体功能,更好地体现各子项目之间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项目组及时有效地与市、县各职能部门沟通子项目整理、筛选、归纳结果。由于各县区上报的项目经过多次调整,每次调整,项目组前期所做的工作就要重新返工,单单工作绩效的统计就重复了9次,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由于工程涉及到自然资源、水利、环保、林业等多部门、多行业,各部门提供的坐标、图斑等数据格式不统一,为项目的统计、融合及图件制作带来新的挑战。省地矿七院沂水、沂南、平邑、费县、蒙阴五个县办事处全力配合县区职能部门进行子项目整理申报和资料收集。项目组人员也分别到各县协助申报山水林田湖草子项目工作。为了按时完成任务,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成了常态,一连几天三餐都是外卖,时常为了赶节点进度,外卖凉了都还没有人动筷。

“元宵节那天,项目组忙到晚上9点才匆匆往家赶,尽管没能吃上家里热腾腾的汤圆,但能够把当天的工作做好,内心感觉也很甜。”项目负责人胡自远介绍到。

进入今年3月份,也是方案最繁忙的论证和修改阶段。这期间,项目组人员数次往返奔波于济南与临沂两地,在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之间来回往返。通宵达旦,白加黑连轴转,一次次磋商,一遍遍修改,一次次完善,终于编订好了滚烫的实施方案定稿。

3月19日这一晚,工作人员彻夜无眠,看着定稿从印刷厂印出装订好,连夜送到济南;

3月20日通过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专家组论证审查;

3月22日,编制好的方案、图件、附件报送至山东省人民政府;

3月24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及相关附件材料报自然资源部。此时项目组人员才放松下来,发现外面已是草长莺飞桃花艳。

地质报国 勇当先锋

方案申报成功,只是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开始,今后还需要按目标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根据方案内容,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后,将完成以下四个主要目标:

一是蒙山区域森林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完善,有害物种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服务功能稳步提升。修复退化公益林面积15万亩,荒山造林0.96万亩。二是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持续下降,地面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输入河库的泥沙有效减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65万亩,封育保护13.35万亩。三是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质总体保持优良,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150公里,修复湿地0.38万亩。四是破损山体有效修复,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地质灾害逐步减少,国土安全空间更有保障。治理破损山体255公顷,废弃矿山29座,土地综合整治2830公顷,新增耕地173公顷。

随着该工程的实施和不断推进,预计可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红色老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将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农业结构调整,带动绿色经济发展,把实施区域真正打造成“山清水秀人和”的生态高地,吸引更多游客,增加旅游产业收入,不断提高沂蒙红色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助于打造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沂蒙样板,促进红色文化+绿色发展新文化体系共建,为长期发展、绿色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绿色勘探,筑梦山水。多年来,地矿人坚守初心使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理念,怀抱着对沂蒙这片热土的深情,为临沂的生态文明建设鞠躬尽瘁。

省地矿七院人坚持地质报国,多年来深耕沂蒙沃土,默默无闻地做着矿山修复、土壤质量调查、土地污染治理、采空区治理、地灾治理、水资源调查与保护等大量艰辛工作,不断从实践中探索创新有效的生态修复系统方案,始终保持守护一方故土的热忱,为地方绿色发展添砖加瓦。

正是平时的积累沉淀,关键时刻省地矿七院人才能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党委书记、院长余西顺表示,省地矿七院始终秉承“地质报国、事业立局、科技引领、有为有位、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聚力人才队伍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了“钻石品质,拓路前行”品牌,实施提供一揽子地质服务方案,以高度的政治担当,持续为临沂地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提供“地矿方案”和“地矿力量”。

责任编辑:范涛

关闭】【纠错:linyi0539chin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