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创新造林体制机制,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深度推进造林绿化等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解放思想、协同配合,促进了林业生态建设持续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迎来了第43个植树节。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部署的同时,深入实施“绿满沂蒙行动”,广泛发动、全民参与,迅速掀起植树造林热潮。
创新机制
全市“十三五”和2020年 林业工作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全市深入推进实施“绿满沂蒙行动”,扎实开展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强化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林地面积达到59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49%。
积极推进实施绿满沂蒙行动。共完成新造林79.63万亩,其中荒山造林20.6万亩,退耕还林16.68万亩,退化林分修复21.3万亩,新建和完善绿色廊道1008.7公里,义务植树6447万株。
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十三五”期间,全市森林防火总体形势平稳,没有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新建智能化防火检查站155处、智能语音和图像采集卡口439个。共建设水灭火管网24.07公里,建设各类防火水源地335处。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建立健全监测网点,近年来连续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创新开展林长制改革。201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林长制改革。自林长制实施以来,全市上下聚焦国土增绿、森林提质、资源保护等任务,在全省率先建立起覆盖全域的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目前,共设立四级林长12021人,落实“一林一技”技术员2937人、“一林一员”护林员5548人、“一林一警”警员1161人,形成了“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护在村”“横到边、纵到底”的全链条责任体系。我市林长制工作相关经验做法还在全省进行推广,在以林长制改革推进生态文明、以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上,走出了临沂特色路径。
围绕构建“林长制+科技创新”体系,临沂成立了优良乡土树种选育推广、特色经济林树种品种选育推广、特色花卉与观赏树种培育、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提升、困难立地生态修复5支林长科技创新团队,从全国选聘102位专家组成顾问团队,培育打造了66处林长科技创新示范园区。
依托林长制,临沂还探索出“政府+社会资本”增绿、护绿途径。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临沂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暂行办法》,实施生态效益横向补偿,2019年和2020年市财政分别向各县区返还生态效益补偿资金5065万元和4444万元,用于林业重点工程造林和抚育。各县(区)也出台奖补措施,调动全社会造林护林积极性。
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创新推行“互联网+义务植树”新模式,积极推行二维码植树这一尽责形式,建立可追溯、可查询的“树木履历”,掀起春季植树造林高潮。
昔日山坡秃岭,如今满目苍翠。现今的沂蒙大地,处处树木葱茏、绿意盎然、产业兴旺、景色宜人,充分展示出林长制改革的成效。
提质增效
兴林富民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在深入推进实施“绿满沂蒙行动”的同时,以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为工作统揽,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助力广大农民持续增收。
沂水县许家湖镇快堡榛子产业园是临沂市林业局多年打造的产业样板园。2016年以来,依托上级部门水土流失治理建设和植被恢复费造林项目,快堡村开始大力发展榛子产业。村民以土地入股,由村委牵头成立了沂水县民富榛果专业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建成3000亩榛子种植基地,实现村民与村集体联合创收,达到富民强村的双赢。
据介绍,去年快堡村的榛子每亩纯收入最高达到2000元。专家预测,今后3年榛子园的产量和收益将连年翻番。
作为山东省脱贫攻坚的两个主战场之一,全市以林长制为抓手,让更多贫困群众依靠林业脱贫致富。通过持续深化林长制配套改革,催生了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林业综合体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投入30多亿元。全市已完成经济林帮扶面积4.13万亩,帮扶贫困人口1.5万人,提供生态岗位408个。
推动木业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参加中国林产品交易会等会展,培植林业龙头企业,推进全市木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林下经济近68万亩。筹办世界人造板大会和木博会,十三五期间总成交额40亿元,现场成交额9亿元,意向成交额26亿元。
创新林业改革发展体系。制定全市木业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组织申报国家林产科技示范园区。通过保险共保体形式推进公益林参保178万亩,保费710余万元。沂南县完成全省“林业综合改革试点县”改革任务。推荐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9家、省级规模化生态林场2处、乡村林场6处。行政审批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互联网+监管等各类改革事项顺利推进,完成招商引资1.2亿元。全市经济林产品共取得绿色食品认证12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7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21个;全市林业产业总值突破1500亿元。
巩固成果
奋力推进全市“十四五” 和2021年林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自去年年底以来,我市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先后召开市林业局2021年工作务虚会和全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座谈会等会议,研究确定了“十四五”时期全市林业工作思路和2021年10项重点任务。力争到2025年,全市完成新造林4.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67%,森林蓄积量达到1855万立方米,湿地保护率稳定在50%,基本建立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健康安全、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体系。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市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年,我市林业将以“党建引领、林长制统揽、增绿增质增效”为总抓手,重点抓好10项重点工作,加快推动全市林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提供坚强的生态保障。
抓重点,进一步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立足林长制“体系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工作常态化”,严格落实林长制会议、巡林、绩效评价等工作制度,建立“两清单一平台”管理模式,即责任清单和履职清单、信息化监管平台。发挥好5支林长科技创新团队作用,在全市评选打造林长制示范乡镇、示范村、样板工程各10处,创建培育提升“林长科技创新示范区”100处,推动林长制往实里走、往新里走,确保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叫响临沂林长制品牌,让林长制成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主心骨和主引擎。
挖潜力,依法精准植绿。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科学安排绿化用地,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坡、水源地、重要交通干线、废弃矿山、农田林网等国土空间开展绿化,进一步规范公路、铁路两侧绿化占地,科学安排农田防护林网用地,充分利用适宜绿化空间,依法依规精准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增绿行动,拓展植绿空间,坚决打好生态脆弱区增绿扩绿攻坚战。合理安排年度国土绿化任务,坚决实现落地上图精细管理,精准上图到地块,确保资金计划与图斑管理同步到位、同步实施。积极推广使用优良品种,加强乡土树种草种培育,切实解决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不高的问题。积极与金融部门合作,利用国家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渠道,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创新增绿机制,积极探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机制,统筹优化国土绿化与耕地保护、城镇建设、乡村振兴等关系,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增绿布局。
抓规范,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以蒙山区域为重点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实施森林抚育、卫生伐、透光伐等森林经营措施,加大乡土珍稀苗木培育和更新造林力度,调整林分密度和目的树种组成,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森林快速生长,加快森林生态体系成型,提升森林功能,挖掘森林效能。统筹推进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食用林产品监管、古树名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抓好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国有林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监管力度,统筹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批复后的具体实施、勘界立标、分级管理、分区管控等工作,妥善处理与风景名胜区的矛盾冲突问题。
重监管,积极开展森林资源督查,严厉打击破坏林地、林木和侵占、破坏野生动植物等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改善提升林业生态功能。加快建设智慧林业,整合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森林防火监控、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古树名木监管、林长制管理、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监测等资源,开发建设“智慧林业云平台”,健全森林资源监督管理、预测预警、动态监测、综合评估等多种功能,实现森林资源监管的智慧升级。
促升级,优化林业产业。围绕全市乡村振兴“三步走”工作部署,充分发挥林业龙头企业带动和林业项目支撑作用,大力培育发展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林下经济、森林旅游、高端木业等绿色富民产业,培育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优化木业产品质量结构,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推动木业绿色、高效、聚集和集群发展,着力打造“临沂板材”品牌效应,全面推动木业产业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范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