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动态>
初春里,统一规划的竹泉村村民安置房与景区组成的乡村振兴图。
三月春风,新竹茁发,绿意浸润了溪流。这一幅幅美景,被前来沂南县竹泉村参观的游人们摄入相机,放到了心上。
竹泉村,一个曾经杂草丛生、庭院破陋的贫困村,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3月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分组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将竹泉村作为了山东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范本。
全国各地游客来竹泉村
“明月竹间照,清泉石上流”,刘家义用这句诗词来形容现在的竹泉村景色之美。然而在2007年之前,竹泉村却不是这个样子。“就是个山区穷村。那时村里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只有部分老人在村里居住。村里有几眼清泉,给村民能带来生活用水的便利。但是一到雨季,就水漫‘全村’。村里又大多是土路,泥泞不堪。”当年的情景,竹泉村景区管理部经理高强记忆颇深。
3月25日上午,全省十六地市党报部分社长总编辑启动《聚焦竹泉村 看乡村巨变》摄影、短视频大赛。
竹泉村的蜕变,从打造旅游景区开始。为了彻底改变村庄落后面貌,沂南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发展产业。这时,竹泉村的泉水、竹林、古村落的自然特色,引起了旅游开发集团的注意,他们决意要将竹泉村打造成为沂蒙特色旅游村。
大学毕业的高强,不仅是竹泉村的干部,他还兼职村里的会计。
高强作为土生土长的竹泉村人,成为了第一个回村的大学生。2009年,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回到家乡,应聘到竹泉村工作。此时竹泉村才刚刚建成营业,游客还不是太多。“当时家里人不同意,父母想让我留在城市发展。但是村里那两年的变化,让我看到了农村的未来,我想这里将会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美丽村落,所以我决定留下来。”高强回忆说。
11年过去了,竹泉村凭借独具特色的美丽景色和沂蒙山乡民俗文化,成为“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竹泉村景区的发展,带动竹泉村村民集体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如今,仅竹泉村本村在景区务工人员就有近百人,村民还承包开办了传统手工艺、沂蒙土特产、民宿、饭店等各类商铺200余家,带动周边村庄群众600余人实现当地就业。尤其在旅游旺季时,当地从业人员可达3000余人。
高强,也从一名普通的服务员成长为竹泉村景区的管理人员。2014年,他与同在景区工作的刘丽结为夫妻。“现在我们俩人一年工资十几万,收入一点不比在城里少。我父亲、岳父也都在景区工作。我80多岁的奶奶也在景区门口卖起了土特产。”高强的言语中透漏着幸福,“像我们这样在景区务工的‘夫妻档’有很多,大部分都是周边村庄的。”据了解,竹泉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竹泉村已成为“最美乡村•齐鲁样板”乡村振兴的典范。
在沂南,像竹泉村这种通过发展乡村产业走向产业振兴之路的乡村有很多。近年来,沂南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部署,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积极探索实践“区域化突破、全域化提升、系统化推进”的方法路径,打擂台、抓攻坚、促发展,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实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体化推进。一个个“竹泉村”,一个个乡村致富模板,沂南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沂南路径”。
临报融媒记者 王珊珊 孙运河 通讯员 王彦冰 尹君 房德华 张占连 崔秀霞
责任编辑: